告别“零添加”,酱油市场不香了?

2025-10-31     整点消费 HaiPress

在“零添加”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整个酱油市场也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作为A股四家以酱油为主营业务的调味品企业,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美味鲜)、千禾味业和加加食品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场表现却不如人意。

同业不同命

根据上述四家企业披露的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除了海天味业之外,其余三家企业一改以往的增长态势,要么业绩大幅下滑,要么继续亏损。

作为调味品行业的绝对霸主,海天味业的王者之气尽显。今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实现营收216.28亿元,同比增长6.02%;归母净利润53.22亿元,同比增长10.54%;扣非净利润51.55亿元,同比增长11.72%。

在第三季度,海天味业实现营收63.98亿元,同比增长2.48%;单季净利润14.08亿元,同比增长10.9%;单季扣非净利润13.39亿元,同比增长3.86%。

而作为“酱油老二”的中炬高新和以“零添加”见长的千禾味业前三季度业绩双双时速。

其中,中炬高新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6亿元,同比下滑20.01%;净利润3.8亿元,同比下滑34.07%;扣非净利润3.84亿元,同比下降30.45%。

其中第三季度,中炬高新实现营业收入10.25亿元,同比下降22.84%;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下降45.66%;扣非净利润1.21亿元,同比下降43.09%。

而千禾味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87亿元,同比下滑13.17%;净利润2.6亿元,同比下滑26.13%;扣非净利润2.57亿元,同比下滑25.93%;

其中第三季度,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6.69亿元,同比下滑4.29%;净利润8634.44万元,同比下滑14.55%;扣非净利润8546.34万元,同比下滑14.82%。

正在摆脱泥淖的加加食品,虽然没有彻底摆脱亏损态势,但业绩略改善。

加加食品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9亿元,同比下降2.65%;净利润亏损1803.68万元,同比增长73.34%;扣非净利润亏损2951.51万元,同比增=长63.75%。

其中第三季度,加加食品实现营收2.76亿元,同比增长11.43%;净利润亏损2638.86万元,同比增长31.44%;扣非净利润亏损2990.06万元,同比增长36.81%。

整体上看,虽然海天味业呈现增长态势,但其增速却是近几年新低;而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虽然在营收、净利润层面都是双降,但在第三季度,中炬高新仍旧没有呈现出改善迹象,千禾味业略有改善;相比之下,加加食品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不过也是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基础上实现的。

酱油品类遭遇挑战

酱油作为渗透率最高的调味品品类,也是这四家企业最大的收入来源。

但在前三季度,海天味业的酱油品类实现收入111.6亿元,同比增7.9%;中炬高新的酱油品类实现营收18.96亿元,同比下滑17.5%;千禾味业的酱油品类实现营收12.59亿元,同比下滑12.3%;而加加食品并未披露具体品类的市场表现。

至此,海天味业不仅进一步夯实了自己“酱油茅”的市场地位,还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态势下,乘机将其他对手越甩越远。

虽然今年酱油的主要原材料大豆、包材和白砂糖的价格持续下行,带动了上述几家企业的毛利率提升,但在盈利方面,中炬高新、千禾味业依旧没能缓解其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的下滑窘境。

对于业绩的下滑,中炬高新很坦然的表示:“主要是销售收入下降致销售毛利减少,销售费用增加、其他收益减少等因素影响。”

中炬高新今年大手笔投入品牌营销层面,比如请代言人、清理渠道库存等,势必会摊薄公司净利润;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炬高新的销售费用从去年同期的3.66亿元激增至今年前三季度的4.36亿元。

而千禾味业在遭遇舆论危机和“零添加”政策调整,为了保住自身市场优势,势必会投入更多的成本在市场层面。前三季度,千禾味业的销售费用也从去年同期的2.9亿元增长至今年的3.08亿元。

不过,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销售费用的增加并未帮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带来业绩的增长。至于营销成果转化的滞后性,最终能否帮助企业“厚积薄发”,仍待时间的观察。

而千禾味业遭遇的舆论负面影响还在持续。今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来自线上模式的收入同比下滑了33.84%,线下模式的收入也下滑了6.65%。

对于酱油市场的表现,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整点消费表示:“中国调味品的增长主要是在2015年以后,跟着国内餐饮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餐饮行业的‘寄生’品类,调味品得到了餐饮行业高速发展、增长、扩容的红利,所以在餐饮市场布局比较好的企业表现不会很差。中炬高新、味事达等酱油品牌业绩不理想,主要就是餐饮渠道的占比太低。”

在朱丹蓬看来,今年前三季度,第一季度餐饮飘红,二季度勉强持平,而第三季度餐饮闭店率偏高,所以整个餐饮市场的增长应该是有所下滑,但会在第四季度回到正轨。因此,全年来看,调味品行业应该是稳中略有增长的主基调,当然不同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县长,在业绩层面会呈现不同,但未来肯定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行业整体承压

其实,从这四家酱油企业的业绩表现来看,整个酱油品类乃至调味品行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据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酱油品类的新品(在该季度首次登录在马上赢线下零售监测网络中的新商品信息及条形码)只有148个,比去年同期少了87个。并且,酱油在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和销售件数同比去年分别下滑了1.17%和1.54%。

管中窥豹,或许是由于市场的不景气,各大企业纷纷放缓了推新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酱油品类本身就逐步面临增长瓶颈。一方面,酱油品类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90%,从消费量的基础上,很难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国内人口红利收窄,叠加消费习惯的改变,让酱油在家庭消费端的消耗频次变低。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单一基础调味料,酱油品类尽管裂变出了诸多细分产品,但依旧面临各种复合调味料的冲击。

而国家对于“零添加”品类的科学管控,进一步遏制住了酱油品类的“野蛮生长”。而像千禾味业这种此前“押宝”零添加的自然会面临严峻考验。相比之下,“全线出击”的海天味业虽然此前同样遭遇舆论冲击和渠道问题,但通过及时的内部调整,当下已经重启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对于酱油品类的发展,有资深业内人士对整点消费表示:“虽然酱油品类面临压力,整体体量有下行的趋势,但各大品牌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发展趋势肯定是有所不同的,马太效应会长期存在,这是商业的本质。所以,像海天味业这类龙头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会不断的提升,所以他的发展速度肯定是要领先行业平均增速的。”

该人士还表示,长远来看,虽然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短期内依旧会陷入震荡调整,但依旧能够享受到行业调整的红利。值得一提的是,这需要企业靠自身的驱动力去抢夺这些市场份额,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外因来推动业绩增长。所以,对于酱油品类的未来发展,各大企业会逐步恢复到“靠真本事吃饭”的增长轨道上来。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